地理信息作為數字時代重要的的基礎性資源,有效帶動了智慧城市、移動通信、現代物流、共享經濟等關聯產業的發展。自然資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以來,地理信息及相關領域產業基金總規模累計超過1200億元,國內有近40家上市企業和22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產業規模正不斷擴大。
今年全國兩會,“做好地震、氣象、水文、地質、測繪等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圍繞著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能交通、衛星遙感等與地理信息行業息息相關的話題,也成為代表委員們口中的熱詞。
衛星遙感技術惠及多個領域
要進入地理信息產業的大門,衛星遙感技術是一把關鍵鑰匙。
從自然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應如何推進衛星遙感工作?“要建設全球、全天候、全天時、全要素、全尺度的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為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全方位、高精度、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的影像和技術保障。”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這樣回答。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衛星遙感技術在“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都大有作為。
“衛星遙感對地觀測是造福人類和社會的高技術產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興贏表示,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衛星遙感大數據服務具有高技術、低成本、接地氣的特點,易實現設施聯通和民心相通,不僅為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在的合作紅利,也在防災減災、生態環境監測保護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他提出,要更大程度開放資料共享,提高衛星遙感資料應用,讓更多的用戶參與我國衛星資料遙感應用,同時帶動衛星市場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遙感新興綠色經濟產業鏈發展。
“遙感是较能在宏觀尺度上看到一個國家環境變化的技術。”40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觀測著祖國的沙漠、森林、植被與礦產,也見證了許多城市的崛起。他提出,要利用遙感、數字地球、地球大數據等創新技術促進我國可持續目標發展的實現。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的眼中,若想知道哪里適種植小麥,哪里的氣候適宜產出高品質隻果,哪里畜牧業養殖的效益更可觀,現代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必不可少。他提出,要從生態文明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入手,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摸清天氣氣候“家底”,助力鄉村振興。
期待智慧城市建設回歸理性
“新型城鎮化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如是表述。作為推動信息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提升政府服務精細化水平的重要載體,智慧城市的建設一直備受關注。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全國已有95%以上的省級城市和超過76%的地級城市都在開展智慧城市建設。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關注智慧城市中的“智能交通”,提出國家應建立數據共享和使用機制,構建車路協同的智能交通,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全國人大代表、甦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應將智慧物流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之中。
同時,讓智慧城市建設回歸理性軌道,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當前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仍面臨頂層設計、數據共享、標準引領不夠的問題,環境問題、技術瓶頸、技術應用落地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設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在提案中對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表示擔憂。同樣,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維剛直言,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一哄而起的過熱現象,部分城市未經科學的頂層設計及統籌規劃就競相上馬,使得本有市場前景的智慧項目名存實亡,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楊維剛認為,要以智慧化的資源整合聯通“信息孤島”,通過縣級平台與市級平台實現互聯互通、服務聚合,中心城區共享市級平台,切實解決城市運行中的資源分散、系統分建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同時,要以數據為核心,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在技術上實現行業標準的統一與規範。
目前,自然資源部已發布2019版《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技術大綱》,將通過統一時空基準、豐富時空大數據、構建雲平台、搭建雲支撐環境以及開展智慧應用等,為50個試點城市搭建“智慧大腦”,促進地理信息數據的統一、開放與共享,並將在自然資源管理、警用平台、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市場監管等重點領域發揮效用。
自動駕駛地圖監管引發關注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不斷融合,自動駕駛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先行領域。要實現自動駕駛離不開高精地圖和移動測量的支撐。但是,自動駕駛地圖服務仍處于測試研發階段,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提,如公開地圖的表示、地圖保密管理、測繪資質管理、自動駕駛地圖審查,以及數據安全、技術標準等。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春峰帶來了一份關于自動駕駛地圖監管政策的提案。王春峰認為,推動自動駕駛地圖行業的發展並對其進行規範管理,是推動我國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關鍵,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及科技、經濟和社會效益。他建議,有關部門要與企業界、學術界一起研究,從技術手段、政策法規等多方面支持、推動並規範其健康發展,加快推動自動駕駛地圖配套政策、標準的出台和調整︰一是要盡快完善現有自動駕駛地圖管理政策。根據技術發展、測試、商業化應用的進程,形成自動駕駛地圖標準規範,推動有關自動駕駛地圖管理政策的制定、修訂和完善工作。二是政府部門加強對行業的引導。出台國家層面的自動駕駛地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適應各級別自動駕駛地圖發展路線。組織更多的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測試,通過技術途徑解決公開地圖內容表示及數據安全等相關問題,積極搶佔在全球自動駕駛地圖領域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以形成科技和產業優勢。
“地理信息就如新的水、電資源,將成為未來經濟進一步轉型的重要力量。”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前主席瓦妮莎?勞倫斯曾這樣形容道。今年兩會,“智能+”head order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數字時代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地理信息技術如何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踫撞出新的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全國兩會,“做好地震、氣象、水文、地質、測繪等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圍繞著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能交通、衛星遙感等與地理信息行業息息相關的話題,也成為代表委員們口中的熱詞。
衛星遙感技術惠及多個領域
要進入地理信息產業的大門,衛星遙感技術是一把關鍵鑰匙。
從自然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應如何推進衛星遙感工作?“要建設全球、全天候、全天時、全要素、全尺度的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為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全方位、高精度、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的影像和技術保障。”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這樣回答。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衛星遙感技術在“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都大有作為。
“衛星遙感對地觀測是造福人類和社會的高技術產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興贏表示,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衛星遙感大數據服務具有高技術、低成本、接地氣的特點,易實現設施聯通和民心相通,不僅為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在的合作紅利,也在防災減災、生態環境監測保護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他提出,要更大程度開放資料共享,提高衛星遙感資料應用,讓更多的用戶參與我國衛星資料遙感應用,同時帶動衛星市場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遙感新興綠色經濟產業鏈發展。
“遙感是较能在宏觀尺度上看到一個國家環境變化的技術。”40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觀測著祖國的沙漠、森林、植被與礦產,也見證了許多城市的崛起。他提出,要利用遙感、數字地球、地球大數據等創新技術促進我國可持續目標發展的實現。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的眼中,若想知道哪里適種植小麥,哪里的氣候適宜產出高品質隻果,哪里畜牧業養殖的效益更可觀,現代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必不可少。他提出,要從生態文明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入手,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摸清天氣氣候“家底”,助力鄉村振興。
期待智慧城市建設回歸理性
“新型城鎮化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如是表述。作為推動信息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提升政府服務精細化水平的重要載體,智慧城市的建設一直備受關注。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全國已有95%以上的省級城市和超過76%的地級城市都在開展智慧城市建設。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關注智慧城市中的“智能交通”,提出國家應建立數據共享和使用機制,構建車路協同的智能交通,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全國人大代表、甦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應將智慧物流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之中。
同時,讓智慧城市建設回歸理性軌道,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當前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仍面臨頂層設計、數據共享、標準引領不夠的問題,環境問題、技術瓶頸、技術應用落地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設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在提案中對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表示擔憂。同樣,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維剛直言,智慧城市建設存在一哄而起的過熱現象,部分城市未經科學的頂層設計及統籌規劃就競相上馬,使得本有市場前景的智慧項目名存實亡,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楊維剛認為,要以智慧化的資源整合聯通“信息孤島”,通過縣級平台與市級平台實現互聯互通、服務聚合,中心城區共享市級平台,切實解決城市運行中的資源分散、系統分建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同時,要以數據為核心,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在技術上實現行業標準的統一與規範。
目前,自然資源部已發布2019版《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技術大綱》,將通過統一時空基準、豐富時空大數據、構建雲平台、搭建雲支撐環境以及開展智慧應用等,為50個試點城市搭建“智慧大腦”,促進地理信息數據的統一、開放與共享,並將在自然資源管理、警用平台、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市場監管等重點領域發揮效用。
自動駕駛地圖監管引發關注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不斷融合,自動駕駛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先行領域。要實現自動駕駛離不開高精地圖和移動測量的支撐。但是,自動駕駛地圖服務仍處于測試研發階段,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提,如公開地圖的表示、地圖保密管理、測繪資質管理、自動駕駛地圖審查,以及數據安全、技術標準等。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春峰帶來了一份關于自動駕駛地圖監管政策的提案。王春峰認為,推動自動駕駛地圖行業的發展並對其進行規範管理,是推動我國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關鍵,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及科技、經濟和社會效益。他建議,有關部門要與企業界、學術界一起研究,從技術手段、政策法規等多方面支持、推動並規範其健康發展,加快推動自動駕駛地圖配套政策、標準的出台和調整︰一是要盡快完善現有自動駕駛地圖管理政策。根據技術發展、測試、商業化應用的進程,形成自動駕駛地圖標準規範,推動有關自動駕駛地圖管理政策的制定、修訂和完善工作。二是政府部門加強對行業的引導。出台國家層面的自動駕駛地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適應各級別自動駕駛地圖發展路線。組織更多的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測試,通過技術途徑解決公開地圖內容表示及數據安全等相關問題,積極搶佔在全球自動駕駛地圖領域制定規則的話語權,以形成科技和產業優勢。
“地理信息就如新的水、電資源,將成為未來經濟進一步轉型的重要力量。”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前主席瓦妮莎?勞倫斯曾這樣形容道。今年兩會,“智能+”head order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數字時代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地理信息技術如何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踫撞出新的火花,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