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新聞中心
联系我们

新聞中心

新聞晚報︰申城“地下密碼”過半缺失
10萬公里地下管線僅4.5萬公里數據入庫 市人大建議盡快建立統一信息平台

發佈日期:2011-07-29  來源:www.shtbex.com

  近期市人大專題調研組公布報告,申城“地下動脈”情況不容樂觀。記者從市測繪管理辦公室獲悉,本市各類地下管線總里程已超10萬公里,納入數據庫的管線長度僅4.5萬公里。
  相關部門建議,盡快建立統一、共享的地下管線數據庫。市測繪辦副主任朱萼透露,今明兩年將力爭出台本市地下管線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同時,《上海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條例》也進入市人大的立法調研階段。
過半地下管線未登記
  據悉,早在1990年市測繪院就建立了本市地下管線數據庫,但由于管線數據更新機制未能及時建立,一些新建設的地下管線地理信息未能及時入庫,使得不少新管線“身份模糊”。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已排各類地下管線長度超過10萬公里,而進入地下綜合管線數據庫的管線長度僅為4.5萬公里,只佔應入庫數據的45%左右,影響了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為城市建設和管理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日前,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城市地下管線設施安全”專項調查發現,全市排水管道10558公里,管齡20年以上的3065公里,約佔29%;中心城區大口徑供水管道使用50年以上的有300公里。由于鋪設年代跨度大,管線產權歸各個單位所有,資料信息容易遺失;有的單位不按設計施工,局部改變了管線走向,而留存的檔案資料還是原來的規劃設計資料,對其他單位之後施工造成誤導。
信息不全施工“吃苦頭”
  管線跟測工作不能有效開展,管線資料信息就顯示不全,既無法及時提示安全風險,也導致其他施工單位無法準確掌握地下管線信息,發生事故後無法及時有效搶修。近年來,由于地下管線位置不準確而引發的水管爆裂、煤氣爆燃等事故屢見不鮮。“如黃浦區的老城廂,許多管線都埋設于解放前,錯綜復雜”,市測繪辦副主任朱萼透露,即使是新建小區,由于普遍排設PVC非金屬管線,一旦不及時進行竣工測量,覆土後就無法再使用雷達探測裝置進行測量。
  專家指出,從管線規劃到施工,從管線測繪到竣工驗收,再到管線資料歸檔,由于沒有科學有效的地下管線地理信息更新維護機制,給城市管理和社會生活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目前,為了不再欠“新賬”,本市一些新建的重大工程,如虹橋樞紐、世博園、臨港新城等,其配套的地下管線都已及時納入數據庫。
人大建議建共享數據庫
  既然建立地下管線數據庫意義重大,但為何多年來推進緩慢?
  目前本市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管理涉及建設、規劃、市政、測管等多部門,這些部門各自分管著管線施工、規劃許可、掘路許可、管線測繪資質監管等不同環節。由于“多頭管理”引發的“監管真空”,一些沒有履行管線跟測合同或沒有進行管線竣工驗收的管線工程,仍可能通過竣工驗收或未經竣工驗收就投入使用,而不受處罰。
  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建議,當務之急是由政府確定一家職能部門牽頭開展管線的基礎調查,摸清“地下動脈”的家底,建立全市統一的信息平台。這個平台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對管線的實時在線監測,及時提示、排除安全隱患,變事後監管為事前的主動防範。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統一信息平台上,政府打破界限,整合各種資源,建立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配合機制,推動各部門共同協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相關法規已開始調研
  根據2009年市政府出台的 《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測繪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由上海市測繪管理辦公室牽頭,協調市、區建設管理部門和相關公用管線管理單位建立地下管線地理信息數據庫更新維護機制。通過開展地下管線普查和地下管線跟蹤測量,建立準確和實時的上海地下管線地理信息數據庫,保障地下管線正常運行和城市公共安全。
  朱萼透露,為了在法律保障上支持本市盡快建成統一、共享的地下管線數據庫,今明兩年本市將力爭出台地下管線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目前已參與調研起草。
  “地下空間、地下管線的規範宜早不宜遲”,據市人大法制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丁偉透露, 《上海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條例》也已進入人大立法調研階段。 “地下管線是城市 ‘血脈’,只有血脈暢通,城市這個龐大身軀才能保持健康”,朱萼表示,一旦建立統一、共享的地下管線數據庫,未來上海的任何一幢樓房、一條馬路、一個車站,其地下的 “一舉一動”都能實時監測。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