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新聞中心
联系我们

新聞中心

《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發佈日期:2016-04-08  來源:www.shtbex.com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海水、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生物多樣性保持穩定,海洋功能區環境基本滿足使用要求,赤潮災害有所減少。但是,陸源入海污染壓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海洋環境風險依然突出。
        一、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
        (一)海水、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生物多樣性狀況保持穩定。2015年,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Di One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海洋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造礁珊瑚的主要優勢類群及自然分布格局未發生明顯變化。國家級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的海洋生物資源、自然遺跡和生物多樣性等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
        (二)海洋功能區環境滿足使用要求,部分區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海洋傾倒區環境狀況保持穩定,海洋油氣區水質和沉積物質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未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及其他海上活動產生明顯影響;重點監測的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水質狀況總體良好,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狀況穩中趨好,滿足沿海生產生活用海需求。
        (三)赤潮災害有所減少。發現赤潮共計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里,分別較上年減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二、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一)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2015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6.7萬、5.2萬、4.0萬、6.3萬平方公里,分別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2.2%、1.7%、1.3%、2.1%;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甦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
        (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86%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其中杭州灣、錦州灣持續處于不健康狀態;雷州半島西南沿岸、廣西北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下降。
        (三)陸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監測的77條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約1750萬噸。在枯水期、豐水期、平水期,入海監測斷面水質劣于第V類地表水水質標準的河流比例分別為58%、56%和45%。
陸源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監測的445個入海排污口全年達標排放次數佔監測總次數的50%,較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總體較差,88%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四)海洋環境風險仍然突出。東海依然為赤潮高發海域,赤潮發現次數佔總數的43%;渤海赤潮累計面積较大,佔總面積的54%。黃海綠潮災害規模為近5年來较大,其中较大分布面積約52700平方公里、较大覆蓋面積約594平方公里。渤海、黃海和東海局部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加重,砂質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