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地調局組織,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國際深部碳觀測計劃(DCO)等國際地學研究機構負責人和美國科學基金委、日本地質學會、韓國地質學會及我國地球科學學界代表組成的考察團日前赴黑龍江省安達市現場考察了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CCSD-SK)實施進展情況。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調局局長、黨組書記鐘自然在出席活動時強調,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將主要實現四大目標,即研究距今6500萬年~1.4億年間白堊紀地球溫室氣候和環境變化,為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建立服務“百年大慶”目標和基礎地質研究的“金柱子”,為松遼盆地及類似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科學“標尺”;攻克高溫鑽井、固井、測井和超長井段連續取芯等關鍵工程技術難題,為萬米超深井科學鑽探提供技術儲備,促進我國深部勘查技術發展;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地球科學專家和人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學超深井鑽探設備研制、工藝研發和工程管理隊伍,真正使我國在世界地球深部觀測與試驗研究領域走向國際科學前沿。
據悉,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包括2007年10月完成的“松科1井”(白堊紀上部)和“松科2井”(白堊紀下部)兩部分。其中,“松科2井”是全球Di One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大陸科學鑽探井,設計井深為6400米,成為ICDP迄今為止資助項目之较,也是我國目前Di One深的科學鑽工程。此項工程將實現“兩井四孔、萬米連續取芯”,構成全球首個近乎完整的白堊紀陸相沉積記錄,從而獲取白堊紀時期亞洲東部高分辨率氣候環境變化記錄,通過研究將把傳統地質學百萬年的時間分辨率提高到萬年的尺度,也將為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工程預計2016年全面完成鑽探取芯任務。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調局局長、黨組書記鐘自然在出席活動時強調,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將主要實現四大目標,即研究距今6500萬年~1.4億年間白堊紀地球溫室氣候和環境變化,為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建立服務“百年大慶”目標和基礎地質研究的“金柱子”,為松遼盆地及類似盆地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科學“標尺”;攻克高溫鑽井、固井、測井和超長井段連續取芯等關鍵工程技術難題,為萬米超深井科學鑽探提供技術儲備,促進我國深部勘查技術發展;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地球科學專家和人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學超深井鑽探設備研制、工藝研發和工程管理隊伍,真正使我國在世界地球深部觀測與試驗研究領域走向國際科學前沿。
據悉,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包括2007年10月完成的“松科1井”(白堊紀上部)和“松科2井”(白堊紀下部)兩部分。其中,“松科2井”是全球Di One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大陸科學鑽探井,設計井深為6400米,成為ICDP迄今為止資助項目之较,也是我國目前Di One深的科學鑽工程。此項工程將實現“兩井四孔、萬米連續取芯”,構成全球首個近乎完整的白堊紀陸相沉積記錄,從而獲取白堊紀時期亞洲東部高分辨率氣候環境變化記錄,通過研究將把傳統地質學百萬年的時間分辨率提高到萬年的尺度,也將為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工程預計2016年全面完成鑽探取芯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