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新聞中心
联系我们

新聞中心

全球礦業已經步入冬天 中企海外買礦進入“小”時代

發佈日期:2013-06-24  來源:www.shtbex.com

  在經歷了旺盛的中國需求之後,全球礦業已經步入冬天,無論是力拓、必和必拓這樣的礦業巨擘還是FMG這樣的後起之秀,進入2013年,或多或少地出現了財務問題。“需求衰退”成為“2013礦業與財富(北京)高峰論壇”與會者的一致判斷,不過對于中國企業和資本方來說,似乎又到了抄底海外礦產的好時機。
  業內權威人士認為,未來短時間內,銅、鐵等主要消費金屬的價格難以回暖,加上礦業巨頭的高度壟斷,因此中企较好的選擇可能是從“小”入手,選擇小品種的礦、收購小型企業。
  無論是繼續購買鐵、銅等大宗商品,還是專注小品種,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風險並沒有因市場轉淡而降低,而且國際巨頭的資產“甩賣”是否物美價廉尚待明確。
  “慘淡”礦業
  2008年之後中國經濟高增長對基礎金屬產生的巨大需求所帶來的礦業繁榮已經走到了盡頭。2013年前兩個季度,礦業巨頭力拓和必和必拓先後更換了掌門人,其背景都是企業盈利大幅度下滑。
  數據顯示,目前相對于2010年底,全球主要礦業公司市值下跌幅度一般達30%~40%,2012年世界大型礦業公司淨利潤較2011年下滑40%~80%。
  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的礦業兼並重組也大幅萎縮。2012年全球礦業並購交易數1803宗,較2011年的2605宗,下滑超過30%。2012年並購金額1100億美元,較2011年的1490億美元,下滑超過26%。如果剔除嘉能與斯特拉塔價值540億美元的合並,實際下滑幅度達到62.4%。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6月18日在參加2013礦業與財富(北京)高峰論壇時表示,全球礦業已經步入冬天,但在他看來是一個“暖冬”。
    現在礦業公司進入了一個成本為王的時代,世界各大礦業公司都在進行戰略性的調整,由大量投資轉向控制成本,出售資產,削減開支。2013年上半年幾大礦業公司的財務減記累計330億元。
  比如力拓在6月13日剛剛將其在美國的優質鎳礦以3.25億美元出售給倫丁礦業公司,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價格相對礦山價值偏低。
  而來自CRU(英國商品研究所)的消息則稱,未來幾年內,必和必拓將剝離高達350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來自德意志銀行信息)。“我們認為這里的非核心資產指的是除鐵礦、銅礦等主要業務外的部分。”CRU高級分析師劉珍珍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未來兩三年內鐵礦、銅礦價格仍會下行,小品種的鉛、鋅、鉀等仍有機會。
  同時,必和必拓暫緩了800億美元擴大鐵、銅、煤產能計劃,暫不在鋁和鎳上進行新投資。
  不過記者了解到,國際礦業巨頭的收縮是相對的,它們的核心業務並未減少,比如力拓今年依然投入42億美元擴大鐵礦業務,同時投資的重點有向未來稀缺領域如石油、天然氣和鉀礦、頁岩氣等轉移的趨勢。
  需求謎題
  今年以來,銅、鋁、鋅、鉛和鐵礦石價格持續低迷,市場分析認為產能釋放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業內提供的數據也的確能得出上述結論,2000年至2011年,全球銅礦僅新增產能170萬噸,但2011年至2015年全球確定新增產能達到350萬噸,未來還有新建礦山產能370萬噸。
  但來自礦業操盤人士的觀點是,需求起了決定性作用,在他們看來,數字意義上的供應增加與實際市場供應之間往往有不小的差距。“目前的礦業低迷並非供應增加導致,而是需求不足。”中國罕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潘國成認為,很多計劃中的項目因為災害、罷工等不可預測的因素推遲了。
  數據顯示,全球在探在建大型鐵礦工程261個、儲量2118億噸;中國在探在建大中型礦山66個、儲量200多億噸;從2013年至2018年,中國之外的幾個主要鐵礦石生產國累計新增產能超過9億噸。
  不過,2012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就達到了7.2億噸,王炯輝說,如果按照7%的GDP增速計算,到2015年,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在14億噸左右。
  前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認為,中國的GDP增速降至7%就相當于10年前的10%,因為發展的基數增加了很多。他認為未來20年,世界對資源、能源的需求將是現在的4至5倍,像中國對外的需求會很大。
  “如果中國企業能進一步節省成本,現在的鐵礦石價格依然屬于高利潤礦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鋼鐵行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鐵礦石的賣方市場格局並沒有改變,鐵礦石的價格即使回落,空間也不大。
  激進時機?
  在投資人眼中,買礦就像買股票,很難買在较低點,對于全球礦業處境的判斷在業內也難以達成一致。
  “中國的需求是剛性的,加上美國堅挺的復甦,歐盟走出債務危機,礦業的冬天很快就會過去。”王炯輝呼吁中國的企業家抓住現在的好時機大膽出海買礦。
  中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翁宇英則認為,目前還不能確定是,但可以看看了,“如果悲觀的話大家都會悲觀,現在還有人不悲觀,就說明市場還沒有到较低點。”
  翁宇英告訴記者,與2008年相比,此輪經濟低迷是由上一輪政府救市所引發的,無藥可救,只能靠市場的自然復甦,而美國經濟的趨勢性復甦在整體上是個利好,但中國的需求放緩將導致礦業的高利潤終結,“中美經濟結構不同,中國是大宗商品原材料的较大買家,不過礦業依然有錢可賺。”
  而中國黃金集團海外部總經理童金虎則對記者表示,該公司將加大海外購礦的力度,他認為現在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一個很好的收購機會,“不僅僅是黃金,也包括其他礦產資源。”
  不過王炯輝認為,雖然礦業不會冷卻太久,但未來新的增長點會是鈾礦、稀土、鉀、磷等小礦種。按照國家發改委的預測,中國磷礦的可采年限僅為20年,而鉀鹽目前已經供不應求。
  對于王炯輝提出的“小”時代觀點,很多礦業投資人並不贊同,他們認為五礦站在央企角度上看問題並不能反映整個海外收購的實際情況。
  “我不覺得是好的選擇,盡管我們自己也投過磷肥的項目。”廣泛涉足金礦的聯創投資合伙人陸巍對本報記者表示,鉀肥、磷肥是和農業密切相關的,下游的買家相對具有壟斷性,上下游關系很重要,否則就沒有賣產品的渠道。“現在很多國外的鉀、磷礦都想賣給中國,他們都自己搞不定。”陸巍認為,海外並購還是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進入熟悉的領域。
  雖然全球礦業的“入冬”普遍被認為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抄底”的好時機,但記者發現,中國企業相比2008年前後的樂觀,多了幾份謹慎。多位受訪的企業家均表示,走出去前會認真評估風險和回報,而且會綜合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
  童金虎則指出,過去幾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很積極,“但並購前的風險評估做得不夠,70%至80%是失敗的,可謂損失慘重,學費高昂。”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