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人口密度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盤活土地存量資源,上海市土地管理部門較早啟動了工業用地績效評價工作,從開發規模、開發密度、開發強度、開發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土地監察任務非常繁重。
足不出戶就能斷定某個廠區是否存在違章搭建,看起來不太“靠譜”的事情,如今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上海的工業用地績效評價系統之中。通過電腦,土地監察人員隨時觀察已審批項目的建設開發進度,精確測量房屋的層高變化,動態監測用地使用情況。這一切都源于上海市測繪院2010年來開展的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研究。
“鷹眼”讓違章建築無處遁形
上海地區地勢平坦,一般手段很難準確地判別地表發生的變化,如何準確評價土地使用情況就成了一個技術難點。經過一年多對數字地表模型(DSM)技術的利用研究,上海市測繪院實現了對建築物變化“快速、優質、公正、便捷”地自動化監測,猶如為工業用地績效評價安上了一雙銳利的“鷹眼”——通過不同時段同一地區數字地表模型的比對,系統能按照要求自動提取各類要素,並用不同顏色區分地表的建築物是否發生變化並量化提取變化情況。
監測結果可以直接用于對違章建築的動態監測。將系統自動提取的要素疊加土地利用控制線和有關審批數據後,有關建築是否違章就一目了然。基于平面的比對非常直觀,那麼對超過限高的建築物能否自動識別呢?
上海市測繪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馮琰博士回答道,“這不是問題。只要輸入審批高度,系統就可以對超過限高的建築物進行自動提取。”接著她又補充,“如果同一幢建築進行了加高,盡管從俯視影像圖上看不出任何變化,但系統可以通過數字地表模型的高程信息準確地把它‘揪’出來,讓違章無處遁形。”
除了直觀地對建築物狀況進行監測,系統還可以利用監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宏觀控制,通過在地圖上直觀地表示有關信息,為土地儲備和土地潛力評估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比如在新增工業宗地圖上疊加數字地表模型監測數據,就可以自動計算一段時期內的新供項目開工比率,輔以時間信息就可以測算開工進度;將數字地表模型監測到的建築物變化結果與產業區塊控制線、工業地塊評價單元本底圖等圖層綜合後,可以自動測算存量工業用地的二次開發情況。
影像解譯技術為“鷹眼”安上過濾鏡
數字地表模型中包含了建築物、道路、橋梁、樹木等各類地理要素,在土地績效評估應用中,對建築物的變化監測難免會受到植被、樹木、水系、道路等“噪聲”干擾,影響數據統計分析的準確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市測繪院2011年探索引進了新的影像解譯技術,就像一面“過濾鏡”,可以有效去除植被、樹木、水系和道路等“噪聲”信息干擾,監測地表變化後僅獲取土地利用績效評估所需的建築物變化信息。
在此基礎上研制的基于數字地表模型的自動差值算法和批處理檢測工具,可以對任意區域、任意時相內數字地表模型的變化進行高準確率的自動化檢測。通過數字地表模型和影像解譯技術提取的監測成果,疊加有關產業園區的評價底圖、工業合同等數據後,可以準確測算產業園區的綜合容積率、工業容積率、建築密度、園區建成率等指標,為工業園區土地績效評估提供的準確的第三方監測數據。
2011年,上海市測繪院利用2008年和2011年的影像數據,完成了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園區、漕河涇工業園區的開發變化監測工作。2012年又完成了張江高科技園區、臨港重裝備產業基地、長興島船舶制造基地等產業園區近1000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開發監測工作。1年來,上海市測繪院技術人員還不斷對數字地表模型的生成效果、可編輯性、提取速度、與現有處理系統的兼容性、界面友好性、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比較和改進,制定了《DSM變化監測生產技術標準》和檢查細則,形成了規模化的生產體系。
目前,上海市測繪院正按照國家局與上海市政府簽訂的《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合作協議》,積極與上海市有關部門的協商研究,爭取以土地利用調查為突破口,加快確立監測方式、流程和成果形式,在土地資源利用和城市地表資源形態、綠地變化及綠化覆蓋、重要水源地及熱點區域環境影響源等領域大力推進地理市情監測工作,在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彰顯新測繪的新內涵和新地位。
足不出戶就能斷定某個廠區是否存在違章搭建,看起來不太“靠譜”的事情,如今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上海的工業用地績效評價系統之中。通過電腦,土地監察人員隨時觀察已審批項目的建設開發進度,精確測量房屋的層高變化,動態監測用地使用情況。這一切都源于上海市測繪院2010年來開展的地理國情監測技術研究。
“鷹眼”讓違章建築無處遁形
上海地區地勢平坦,一般手段很難準確地判別地表發生的變化,如何準確評價土地使用情況就成了一個技術難點。經過一年多對數字地表模型(DSM)技術的利用研究,上海市測繪院實現了對建築物變化“快速、優質、公正、便捷”地自動化監測,猶如為工業用地績效評價安上了一雙銳利的“鷹眼”——通過不同時段同一地區數字地表模型的比對,系統能按照要求自動提取各類要素,並用不同顏色區分地表的建築物是否發生變化並量化提取變化情況。
監測結果可以直接用于對違章建築的動態監測。將系統自動提取的要素疊加土地利用控制線和有關審批數據後,有關建築是否違章就一目了然。基于平面的比對非常直觀,那麼對超過限高的建築物能否自動識別呢?
上海市測繪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馮琰博士回答道,“這不是問題。只要輸入審批高度,系統就可以對超過限高的建築物進行自動提取。”接著她又補充,“如果同一幢建築進行了加高,盡管從俯視影像圖上看不出任何變化,但系統可以通過數字地表模型的高程信息準確地把它‘揪’出來,讓違章無處遁形。”
除了直觀地對建築物狀況進行監測,系統還可以利用監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宏觀控制,通過在地圖上直觀地表示有關信息,為土地儲備和土地潛力評估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比如在新增工業宗地圖上疊加數字地表模型監測數據,就可以自動計算一段時期內的新供項目開工比率,輔以時間信息就可以測算開工進度;將數字地表模型監測到的建築物變化結果與產業區塊控制線、工業地塊評價單元本底圖等圖層綜合後,可以自動測算存量工業用地的二次開發情況。
影像解譯技術為“鷹眼”安上過濾鏡
數字地表模型中包含了建築物、道路、橋梁、樹木等各類地理要素,在土地績效評估應用中,對建築物的變化監測難免會受到植被、樹木、水系、道路等“噪聲”干擾,影響數據統計分析的準確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市測繪院2011年探索引進了新的影像解譯技術,就像一面“過濾鏡”,可以有效去除植被、樹木、水系和道路等“噪聲”信息干擾,監測地表變化後僅獲取土地利用績效評估所需的建築物變化信息。
在此基礎上研制的基于數字地表模型的自動差值算法和批處理檢測工具,可以對任意區域、任意時相內數字地表模型的變化進行高準確率的自動化檢測。通過數字地表模型和影像解譯技術提取的監測成果,疊加有關產業園區的評價底圖、工業合同等數據後,可以準確測算產業園區的綜合容積率、工業容積率、建築密度、園區建成率等指標,為工業園區土地績效評估提供的準確的第三方監測數據。
2011年,上海市測繪院利用2008年和2011年的影像數據,完成了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園區、漕河涇工業園區的開發變化監測工作。2012年又完成了張江高科技園區、臨港重裝備產業基地、長興島船舶制造基地等產業園區近1000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開發監測工作。1年來,上海市測繪院技術人員還不斷對數字地表模型的生成效果、可編輯性、提取速度、與現有處理系統的兼容性、界面友好性、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比較和改進,制定了《DSM變化監測生產技術標準》和檢查細則,形成了規模化的生產體系。
目前,上海市測繪院正按照國家局與上海市政府簽訂的《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合作協議》,積極與上海市有關部門的協商研究,爭取以土地利用調查為突破口,加快確立監測方式、流程和成果形式,在土地資源利用和城市地表資源形態、綠地變化及綠化覆蓋、重要水源地及熱點區域環境影響源等領域大力推進地理市情監測工作,在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彰顯新測繪的新內涵和新地位。
10月2日,第三分院趕赴江甦南通提取航攝數據,航測科技術人員連夜進行數據加工處理。10月3日,技術人員緊張忙碌地開展航攝數據檢查,確保较終數據質量。10月6日,經過大家連續5天馬不停蹄地加班加點,終于完成了3000張航片、總量2000GB數據的整理、計算和檢查工作,為本市2012年DSM、DOM生產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