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目前,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從業單位超過2萬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並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持續快速增長。
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到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考察調研。他強調,要積極開發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提高服務大局、服務社會的能力,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同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測繪局更名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這一切傳遞著一個信息︰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如一輪朝陽噴薄而出,冉冉升起。
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的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現已形成了測繪服務業、衛星導航定位、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出版等相關產業。
測繪是地理信息產業的基礎。目前,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測繪與地理信息基礎數據體系,基本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多要素、多尺度、多時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隨著西部測圖工程的完成,1:5萬地形圖head order實現了陸地國土的全覆蓋。
我國衛星導航業目前主要針對大眾市場,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衛星導航與地理信息系統、3G移動通信相結合,使面對社會大眾的網絡地理信息服務和基于位置的服務(LBS)成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據統計,2010年,汽車導航、手機定位等產品的銷量比2008年增長2倍以上,在線地理信息服務市場產值超過15億元,用戶超過1億。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已將衛星導航定位列為6個高科技產業化的重點領域之一。
遙感業在我國快速發展。國內現有專業遙感機構200多家,我國自己發射的衛星逐步走向商業運營。遙感衛星地面接收、航空攝影遙感數據獲取、衛星遙感數據代理及數據處理服務、遙感數據應用和增值服務、遙感軟件開發等相關產業鏈條已經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較強的生產和服務能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地理信息系統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目前,我國從事地理信息系統集成和應用開發的企業已有數百家,特別是電子政務和數字城市建設,成為地理信息系統產業的主要市場。
地圖是測繪工作服務社會较常見的產品。近年來,我國地圖出版業發展迅猛,年出版地圖品種達2000余種,並實現了從平面到三維、從靜態到動態、從紙質到數字再到地理信息系統的重大轉變。
2011年3月,首個國家地理信息科技產業園在北京順義開工建設,該產業園將打造成為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示範基地。現在,武漢、哈爾濱、西安等地的地理信息產業園已發揮良好效益。山東、深圳、貴州、江甦、浙江、廣東、廣西等地也在積極籌劃或建設地理信息產業基地,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產業大發展還帶來了人才的聚集。目前全國近200所院校開設地理信息相關專業,每年地理信息專業畢業生逾萬人,就業率高達98.7%。
服務社會民生
經過測繪部門和地理信息企業的不懈努力,我國地理信息應用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災害、大興安嶺火災等搶險救災過程中,測繪部門綜合運用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技術,快速提供災區地圖,緊急獲取遙感影像,快速開發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搶險救災、災害評估和災後重建規劃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地理信息支持。
“十一五”期間,“數字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地理信息在規劃、國土、城管、公安、工商、稅務、環保、房產、衛生、藥監等30多個領域得到運用,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行政效能十分顯著:
浙江嘉興,運用地下綜合管線信息系統、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城市真三維信息系統,城市的管理者只需點擊鼠標,小至窨井蓋、路燈,大至建築物、河流,每一物體的相關信息均一覽無余。
在山東臨沂,警用地理信息系統具備警務指揮、應急處置、警情研判、治安管理、天網工程、智能交通六大功能,並與110接處警系統、人口管理系統、治安卡口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多個公安業務系統相連接,大大提高了公安機關戰斗力。
地理信息服務日漸深入百姓生活,正在成為現代服務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地理信息廣泛應用于位置搜索、車載導航、移動目標監控、便攜式移動導航、智能通信等方面,為大眾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為了更好地利用已有地理信息資源,服務社會公眾,2011年1月18日,國家測繪局精心打造的中國互聯網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正式上線運行。公眾從中可無償獲得多尺度、多類型的地理信息以及各種信息查詢服務。
發展前景廣闊
地理信息產業以其技術含量高、增長潛力大、資源消耗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已被公認為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統計顯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快速發展,預計到“十二五”末,年產值可望超越2000億元。
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已被列入國家戰略,日益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7年,國務院出台《關于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地理信息產業發展。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專程到地理信息企業北京東方道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考察。2011年,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head order提出積極發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務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強化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和社會化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這些,都為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當然,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地理信息產業綜合競爭力仍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豐富,基礎設施和重大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主體競爭力不強;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市場集中度低,核心競爭力不足;產業發展環境不完善,產業政策還不明晰等。
面對機遇與挑戰,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在起草《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為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快制定《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並爭取納入國家“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期間完成全部地級市和部分有條件的縣級市的數字城市建設,加強地理國情監測等。
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到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考察調研。他強調,要積極開發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提高服務大局、服務社會的能力,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同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測繪局更名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這一切傳遞著一個信息︰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如一輪朝陽噴薄而出,冉冉升起。
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的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現已形成了測繪服務業、衛星導航定位、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出版等相關產業。
測繪是地理信息產業的基礎。目前,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測繪與地理信息基礎數據體系,基本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多要素、多尺度、多時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隨著西部測圖工程的完成,1:5萬地形圖head order實現了陸地國土的全覆蓋。
我國衛星導航業目前主要針對大眾市場,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衛星導航與地理信息系統、3G移動通信相結合,使面對社會大眾的網絡地理信息服務和基于位置的服務(LBS)成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據統計,2010年,汽車導航、手機定位等產品的銷量比2008年增長2倍以上,在線地理信息服務市場產值超過15億元,用戶超過1億。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已將衛星導航定位列為6個高科技產業化的重點領域之一。
遙感業在我國快速發展。國內現有專業遙感機構200多家,我國自己發射的衛星逐步走向商業運營。遙感衛星地面接收、航空攝影遙感數據獲取、衛星遙感數據代理及數據處理服務、遙感數據應用和增值服務、遙感軟件開發等相關產業鏈條已經成熟和完善,形成了較強的生產和服務能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地理信息系統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目前,我國從事地理信息系統集成和應用開發的企業已有數百家,特別是電子政務和數字城市建設,成為地理信息系統產業的主要市場。
地圖是測繪工作服務社會较常見的產品。近年來,我國地圖出版業發展迅猛,年出版地圖品種達2000余種,並實現了從平面到三維、從靜態到動態、從紙質到數字再到地理信息系統的重大轉變。
2011年3月,首個國家地理信息科技產業園在北京順義開工建設,該產業園將打造成為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示範基地。現在,武漢、哈爾濱、西安等地的地理信息產業園已發揮良好效益。山東、深圳、貴州、江甦、浙江、廣東、廣西等地也在積極籌劃或建設地理信息產業基地,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產業大發展還帶來了人才的聚集。目前全國近200所院校開設地理信息相關專業,每年地理信息專業畢業生逾萬人,就業率高達98.7%。
服務社會民生
經過測繪部門和地理信息企業的不懈努力,我國地理信息應用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災害、大興安嶺火災等搶險救災過程中,測繪部門綜合運用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技術,快速提供災區地圖,緊急獲取遙感影像,快速開發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搶險救災、災害評估和災後重建規劃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地理信息支持。
“十一五”期間,“數字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地理信息在規劃、國土、城管、公安、工商、稅務、環保、房產、衛生、藥監等30多個領域得到運用,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行政效能十分顯著:
浙江嘉興,運用地下綜合管線信息系統、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城市真三維信息系統,城市的管理者只需點擊鼠標,小至窨井蓋、路燈,大至建築物、河流,每一物體的相關信息均一覽無余。
在山東臨沂,警用地理信息系統具備警務指揮、應急處置、警情研判、治安管理、天網工程、智能交通六大功能,並與110接處警系統、人口管理系統、治安卡口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多個公安業務系統相連接,大大提高了公安機關戰斗力。
地理信息服務日漸深入百姓生活,正在成為現代服務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地理信息廣泛應用于位置搜索、車載導航、移動目標監控、便攜式移動導航、智能通信等方面,為大眾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為了更好地利用已有地理信息資源,服務社會公眾,2011年1月18日,國家測繪局精心打造的中國互聯網地圖服務網站“天地圖”正式上線運行。公眾從中可無償獲得多尺度、多類型的地理信息以及各種信息查詢服務。
發展前景廣闊
地理信息產業以其技術含量高、增長潛力大、資源消耗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已被公認為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統計顯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快速發展,預計到“十二五”末,年產值可望超越2000億元。
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已被列入國家戰略,日益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7年,國務院出台《關于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快地理信息產業發展。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專程到地理信息企業北京東方道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考察。2011年,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head order提出積極發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務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強化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和社會化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這些,都為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當然,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地理信息產業綜合競爭力仍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豐富,基礎設施和重大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主體競爭力不強;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市場集中度低,核心競爭力不足;產業發展環境不完善,產業政策還不明晰等。
面對機遇與挑戰,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在起草《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為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快制定《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並爭取納入國家“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期間完成全部地級市和部分有條件的縣級市的數字城市建設,加強地理國情監測等。